服务热线:
0351-7875830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365速发财经聚焦|风口之上,生物制造怎样驰骋新赛道?

发布日期:2025-01-05 11:09:55   浏览量:
365速发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题:风口之上,生物制造怎样驰骋新赛道?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玉米可以“变身”服装;秸秆能够制作塑料替代制品;从生物基材料到生物能源,从医药原料到工业酶……当前,生物制造正在多领域加快渗透。   赛迪研究院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生物制造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快速增长,培育形成一批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形成一批细分领域特色产业集聚区。   生物制造产业蕴藏哪些新机遇?风口之上,怎样驰骋新赛道?记者就此进行调研。   生物制造领域新技术开拓广阔市场空间   玉米也能做衣服?近日举行的2024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秋季)上,玉米纤维面料一经展出,引发很多关注。   通过玉米纤维提取等工序得到的玉米纤维面料,不仅具备可降解功能,也更加抑菌、亲肤。而这只是生物制造的应用场景之一。   生物制造是一种新兴的生产技术,通过生物过程来合成或加工产品,与传统的化学或物理制造方法相比,具有绿色、低碳、可再生等特点,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代表。   2023年11月24日,在第三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展览上,观众在参观由秸秆加工制作成的衣服。新华社记者黄博涵 摄   记者随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发现,当前,我国生物制造领域创新踊跃,一项项新技术正成为新动能“孵化器”,孕育着产业发展新空间。   走进安徽丰原集团展厅,餐具、聚乳酸环保墙板、汽车内饰等生物基材料的应用映入眼帘。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打通“秸秆—制糖—聚乳酸—产品应用”全技术链条,正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在安徽华恒生物公司,企业研发人员告诉记者,企业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规模化生产L-丙氨酸,这一过程比化学工艺降低制造成本50%以上。   在医药领域,通过生物制造可以合成复杂的生物活性分子,加快新药研发进程;在材料领域,生物制造不仅可以制成布料、生物塑料,还能制作医用植入材料;在能源领域,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可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生物制造不断在产业化和市场化方面展现活力。   来自赛迪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先进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约1万亿元。   “新技术正将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说,随着合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生物制造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多地加紧生物制造产业布局   生物制造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我国明确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记者调研发现,多地研究出台生物制造相关产业规划和政策文件,加快产业布局。   合肥发布推进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力争到2026年生物制造产业集群产值规模突破300亿元;河北出台17条措施支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上海提出到2025年,组建5个以上合成生物功能型平台,实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转化……从资金扶持、资源聚集到政策助力,各地想方设法优化产业环境。   与此同时,创新中心、产业方阵等加速建立,推动产业链各方联动。   7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组建的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在深圳启动建设。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主任刘陈立表示,将聚焦生物制造小试、中试放大阶段,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联合行业内8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生物制造产业方阵,促进生物制造领域供需对接、资金融通、技术革新、应用落地。   “生物制造是典型的高技术制造业,离不开各方支持和业界合作。”陈国强说,各地加快布局建设,将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这一领域聚集,形成集群化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进步。   补短板锻长板提升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生物制造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4%,仍有较大的产业发展和市场提升空间。与此同时,生物制造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菌种数量有待提升、部分产品产业链尚不完善等。   专家表示,要加快补短板、锻长板,加强产业链协同,提升整体竞争力。   加快突破核心技术。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菌种被视为生物发酵产业的“芯片”,酶的应用是工业生物催化的核心,这些关键环节的自主研发能力都需进一步提升。   2024年1月2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内工作。新华社记者孙凡越 摄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向华认为,要建立研发创新的引导机制,让研究更精准面向重大应用需求,特别是要重视基因编辑与检测、基因组合成等技术研究,筑牢产业基础。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生物制造创新周期较长,专家建议,建立健全从基础研发、成果转化到应用落地的支持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等共同搭建研发、转化、孵化平台,做好实验室研究与中试验证的衔接,提高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发展的效率。   构建产业生态系统。陈国强认为,当前,行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要推动医药、材料等领域与生物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让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间各展所长,同时加快标准的制定和科学管理,推动产业进步。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0351-7875830

扫一扫,关注365速发